關渡元年從伊始 聯合報剪報
詳細資料
1990年12月23日聯合報報導,內容關於「關渡元年1991」大戲,包含戲劇的儀式概念、演出形式、演出內容、活動行程與地點等,以及揭幕活動「大張旗鼓」當日活動過程,如宣讀榜文、祭天儀式、擺場演奏與黃海岱、王炎和曾捷盛等人的出席。
報紙
聯合報 中華民國七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星期日
關渡元年從伊始
藝院遷校
朔朔北風彩旗飄 濃厚節慶氣息 吉時吉日賭榜文 真箇鬧熱滾滾
記者張必瑜/台北報導
打破傳統劇場習慣與學院訓練束縛的「關渡元年一九九一」系列演出,昨天下午在國立藝術學院擇吉時揚旗揭榜,展開長達五個月的活動,從參與民間宗教活動到謝境安土等從儀式轉化出來的劇場活動,為台灣近代劇場發展又開啟了新的視野及實驗元素。
藝術學院校門口擺著安放鮮花素果的戲台木桌,以及楬櫫活動精神與行程的榜文,戲劇系同學站在供桌兩側,用國台語對照宣讀榜文:「國立藝術學院創校迄今,何只有一千零一夜,流離失所,備嘗苦辛,落腳無聲,豈有田園生活,大地之子,淪為人間孤兒......」,在焚燒祭天後,鞭砲喧天,才學了一個月的北管鑼鼓也上陣吹打。學生圈坐一隅,擺場演奏「醉八仙」曲牌。朔朔北風吹得卅七面彩色大旗鼓鼓作響,附近民眾湧至,一時間鬧熱滾滾。
民間著名掌中戲老前輩─「五洲園」黃海岱、「哈哈笑」王炎,以及甫獲薪傳獎的曾捷盛都趕來助陣,一時技癢,與附近保和宮樂師上場替換,即興為年輕學子露了一手。
「關渡元年一九九一」是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推出的年度大戲,由邱坤良編導。他指出,此項演出只是借用儀式戲劇的形式、元素與部分內容,讓學生學習中國節慶中長時間的慶典儀式,使參與人歡愉、虔敬與期待的心情交互出現,學生暫時脫離原有環境,經過儀式的參與、達到自省、淨化的功能,提供學生完全不同於現代劇場經驗的戲劇過程,以及未來再創作時,更豐富寬闊的視野及元素。
邱坤良指出,儀式有需多功能與定義,例如:在人生重要的關口、透過儀式形式來幫助適應新環境。國立藝術學院成立近九年以來,歷經寄居國際青年活動中心、台大男生第八宿舍、工技學院,以至目前的僑大先修班,終於在明年得以遷入關渡校區。遷出蘆洲、進入關渡的遷校大事,運用儀式劇場形式作表現,是相當貼切的。
昨天「大張旗鼓」序幕揭開後,整個活動隨著寒假的到來進入籌備練習的「擺場起功」階段,直到開春後,農曆一月九日天公生日,對內有一場「鴨母王新傳」、「大國民傳奇」及扮仙戲「大醉八仙」的演出。
第二階段「朝香獻供」將於正月十五日赴大甲鎮瀾宮參與「搶頭香」活動展開,並擔任明天四月分長達八天的媽祖進香的隨架巡行演出戲團。
第三階段為趕寫蘆洲地方父老對藝術學院的關懷,將舉行遊行演出「謝境呈戲」。
明年五月十一日遷校當天舉行「出蘆入關」。為期一天的遊行表演,並有民間藝人、文化界友人交流演出。
圖解一:藝院遷校宣讀榜文。(記者楊士正攝影)
圖解二:卅七幅大旗迎風招展,人生、樂聲喧天,形成了熱鬧繽紛的節慶氣息。(記者楊士正攝影)
圖解三:黃海岱(左)、曾捷盛(右)為年輕學子露了一手。(記者楊士正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