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32個藏品
臺灣新音樂史話研究進度報告
臺灣新音樂史話研究進度報告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這份四頁的研究進度報告,沒有押上明確的日期,也看不太出來是否是爲了繳交給什麼單位而撰寫。但是從內文看來似乎是寫於1983年左右。佔較多篇幅的部分則是文獻的整理。
1968.11.27李哲洋對「比較音樂學研究之成就與方法」的眉批
1968.11.27李哲洋對「比較音樂學研究之成就與方法」的眉批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比較音樂學研究之成就與方法》一書書名頁的影本,旁邊寫有李哲洋先生的眉批:「把握、甚至成爲引導我的音樂生活的科學依據。李哲洋57.11.27于永和筆記」。而本書原書名爲《比較音樂學の業績と方法》,作者岸邊成雄則是呂炳川先生在日求學時的導師,譯者顏文雄則是1967年民歌採集運動西隊的成員。
臺灣新音樂誕生的背景
臺灣新音樂誕生的背景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李哲洋先生於1979年為亞洲文化中心舉辦之亞洲音樂研討會所撰寫的論文,根據李哲洋先生的自序,這篇文章最初的構想其實是「當代中國古典音樂與民俗音樂的關係——以三位作曲家爲例」,但最後卻在寫作以及整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整個臺灣音樂史都有著和相同的背景,因此題目也隨之演變成今日看到的這樣。
全音音樂文摘復刊計畫
全音音樂文摘復刊計畫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李哲洋先生於1984年2月所撰寫的全音音樂文摘復刊計畫,裏面包含了雜誌會有的內容、最低限度的經費需求估計。
音樂學懺悔錄
音樂學懺悔錄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刊於1980年3月20日,實踐家專音樂科科刊《小樂府》。本文爲〈臺灣新音樂誕生的背景〉一文的補充及勘誤。
彙編「臺灣新音樂發展資料」工作簡報
彙編「臺灣新音樂發展資料」工作簡報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李哲洋先生於1984年和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部之前身)簽約,開始進行臺灣新音樂史料的編纂。此份文件爲1985年他向文建會提出之工作報告。 報告中提到了利用全音音樂文摘來協助史料的收集、已經掌握到的文獻資料及後續的工作計畫等內容。
我與全音音樂文摘 雅歌月刊 67.1
我與全音音樂文摘 雅歌月刊 67.1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於1978年1月的雅歌月刊中,李哲洋先生描述了自己參與全音音樂文摘的經過,以及在進行編輯工作時,他所面臨的難題:如何衡平出版社的要求及讀者的需求。
談交響曲
談交響曲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也許是由於李哲洋的音樂知識及樂器技巧有一大部分皆源於自學,也因此他在思考音樂時很能跳出西方古典音樂的視點,將整個古典音樂體系視爲世界音樂中的一個系統而非唯一的標準。本篇文章即是用此角度檢視交響樂。
1967.07.11中國舞蹈的命運(一)
1967.07.11中國舞蹈的命運(一)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本手稿計有36頁,此爲前5頁。要理解李哲洋先生的這篇長文,可能得先理解這篇文章所寫就的年代,佔據這篇寫於1967年之文章核心位置的,其實上一個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初期的概念——「中國民族舞蹈」。
民俗音樂拾零
民俗音樂拾零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這是一篇只有短短三頁的手稿,從手稿中並沒辦法看出寫於何時、是否有公開發表。文章從同行對賽夏族音樂的感想展開,指出在做民俗音樂的研究時需要站在客觀、科學的立場,不能任由自己的感性品味做不顧脈絡的比較會和評價。
值得鼓掌的舞蹈
值得鼓掌的舞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在這篇文章中,李哲洋先生從自己基隆三中的學生演出妻子林絲緞的舞蹈作品時觀衆的反應出發,對當時風行的、以炫技爲目的的特技舞蹈進行了批評。
1966 年 3 月間前往花蓮阿美族民歌採譜
1966 年 3 月間前往花蓮阿美族民歌採譜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此應爲 1966.01.10-14,也就是「民歌採集運動」第一次的採集成果。這也是唯一李哲洋和史惟亮共同進 行的一次。地點爲花蓮吉安鄉(田埔)、光復鄉(東 富)、豐濱鄉(豐濱)。1966.3.4 則應爲李哲洋整 理記譜的日期。
管樂合奏的指導
管樂合奏的指導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李哲洋先生所整理的管樂指導手冊。
從國民中學的音樂教程標準談起
從國民中學的音樂教程標準談起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本文有手稿及刊登於《教育文摘》第十二卷第十一期的定稿兩個版本。由於手稿本身無壓日期,故以刊登時間爲本文的創建日期。
古典舞蹈裡的現代
古典舞蹈裡的現代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刊在新象藝訊上「古典舞蹈裡的現代」文稿。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李哲洋舞蹈相關寫作的主要風格:用親近一般讀者的語言,結合了舞蹈基本知識介紹、舞團介紹以及表演評論,資訊豐富且易於閱讀。
如何為中學管樂隊選擇樂器
如何為中學管樂隊選擇樂器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此即李哲洋的管樂隊組織、教學經驗整理的一部分。
從姚明麗的睡美人談起
從姚明麗的睡美人談起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睡美人」演出應該是 1980 年,因此本文推佑也於該年成文。對李哲洋來說,舞蹈一直是廣義上的音樂,在本篇文章中也顯露這方面的觀點。
黑澤隆朝與臺灣山胞音樂
黑澤隆朝與臺灣山胞音樂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黑澤隆朝是臺灣原住民音樂採集與研究的先驅,因此也致力原住民音樂採集的李哲洋先生會撰文介紹本身並不足爲奇,然而令人讀來趣味盎然的事情是於本文中李哲洋先生以自己的經驗和見地和黑澤先生的遺產進行了簡單的對話。
1988年采風筆記
1988年采風筆記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李哲洋先生在國立藝專教授比較音樂學時帶領着當時的學生和玉山神學院林道生老師共同至花蓮及臺東進行田野調查,此爲當時留下的筆記。筆記的內容主要爲當時的行程及聯絡人,同時還有一些行程事後的檢討。
臺灣童謠(上)(下)
臺灣童謠(上)(下)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本文分成上下兩篇,分別刊登在《雄獅美術》第 92 期及第 95 期。此份檔案爲李哲洋自行影印留存的影本,原件本身之影印即有些歪斜。
臺灣山胞音樂序手稿
臺灣山胞音樂序手稿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李哲洋先生的手稿,以假想對話的形式傳達了其對於臺灣原住民音樂,乃至於臺灣民族音樂學的相關思考。寫成的日期、是否有在刊物中發表仍待確定。 文章標題中的「序」字,乃是借用了日本傳統藝術中「序破急」的三段結構說法,意味着在李哲洋先生的構想中,在這個議題上或許至少還有兩篇文章的寫作計畫。
全音音樂文摘最末卷的刊頭語
全音音樂文摘最末卷的刊頭語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全音音樂文摘最後一期的刊頭語。
巴托克傳譯者後記手稿
巴托克傳譯者後記手稿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李哲洋翻譯巴托克傳的譯者後記手稿。文章開頭回憶了自己1967年和劉五男進行民歌採集的經驗。
賽夏族矮靈祭歌舞素描
賽夏族矮靈祭歌舞素描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全音音樂文摘》第五卷第 11 期(1976.11)。這是李哲洋結合過往親身調查經驗和收集資料而完成的文章,主要目的在於向讀者介紹賽夏族矮靈祭。亦本頁略略的提到 1968 年時李哲洋進行採集的現場情形。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