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90個藏品
1962.3.28 青年節阿緞為基隆三中編舞,於基隆中正堂前留影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1962年3月28日爲了青年節的表演節目,李哲洋先生找了妻子林絲緞女士編舞來讓學生演出,此照片爲當時之留影。
《全音音樂文摘》封面(民國64年1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全音音樂文摘》封面(民國63年3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民國63年《全音音樂文摘》嘗試在形式上變化,開本變大,厚度變薄,版面設計、印刷和用紙也更偏向以圖片爲主雜誌。然而似乎頗不爲當時的讀者所接受。因此在同年的3月號即決定暫時休刊,並在復刊時恢復原來的形式。
1967.07.11中國舞蹈的命運(一)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本手稿計有36頁,此爲前5頁。要理解李哲洋先生的這篇長文,可能得先理解這篇文章所寫就的年代,佔據這篇寫於1967年之文章核心位置的,其實上一個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初期的概念——「中國民族舞蹈」。
臺灣新音樂史話研究進度報告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這份四頁的研究進度報告,沒有押上明確的日期,也看不太出來是否是爲了繳交給什麼單位而撰寫。但是從內文看來似乎是寫於1983年左右。佔較多篇幅的部分則是文獻的整理。
我在國中如何教拍子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刊登於《全音音樂文摘》75年的11月號,從教學現場的角度來重新檢視拍子相關術語的翻譯爭議。隔年的76年2月,李哲洋又針對了改版後的中學教材,做了一點點的補充。
黑澤隆朝與臺灣山胞音樂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黑澤隆朝是臺灣原住民音樂採集與研究的先驅,因此也致力原住民音樂採集的李哲洋先生會撰文介紹本身並不足爲奇,然而令人讀來趣味盎然的事情是於本文中李哲洋先生以自己的經驗和見地和黑澤先生的遺產進行了簡單的對話。
台灣音樂史研究工作日記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本文件外觀爲行事曆,但內容爲李哲洋編纂台灣音樂史的工作筆記。前面數頁爲通訊錄,中間大部分則是各種李哲洋認爲重要的台灣音樂史關鍵字筆記及電話訪問的記錄。最後幾頁則是工作的重要進度記事和支出經費的記錄。
第十一屆亞洲作曲家聯盟大會暨音樂節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樂壇新氣象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雅歌月刊第 13 期。提到了以下四場音樂會。徐新華「中國鋼琴曲之夜」,世紀管絃樂團「民族音樂作品發表會」, 金慶雲「中國藝術歌曲獨唱會」、「中國新民歌發表會」。
民俗音樂拾零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這是一篇只有短短三頁的手稿,從手稿中並沒辦法看出寫於何時、是否有公開發表。文章從同行對賽夏族音樂的感想展開,指出在做民俗音樂的研究時需要站在客觀、科學的立場,不能任由自己的感性品味做不顧脈絡的比較會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