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90個藏品
臺灣新音樂誕生的背景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李哲洋先生於1979年為亞洲文化中心舉辦之亞洲音樂研討會所撰寫的論文,根據李哲洋先生的自序,這篇文章最初的構想其實是「當代中國古典音樂與民俗音樂的關係——以三位作曲家爲例」,但最後卻在寫作以及整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整個臺灣音樂史都有著和相同的背景,因此題目也隨之演變成今日看到的這樣。
1967.02.27上呈校長報告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李哲洋先生於1967年在基隆三中任教時向當時的校長所呈上的報告,報告中請求校長重新考慮三位雖然因爲操行面臨退學,但是在管樂隊表現優秀的學生的處分。
洪建全基金會委託「童謠與嬉戲」合約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此爲洪建全基金會、李哲洋、雷驤所共同簽署的三方合約。合約是關於由李哲洋先生收集各語言(國語、福佬、客家、臺灣土著族)的兒歌與嬉戲並撰寫相關的解說,做成一張「音樂教育唱片」。唱片的製作由雷驤負責,出版則是洪建全文教基金會。
1988年采風筆記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李哲洋先生在國立藝專教授比較音樂學時帶領着當時的學生和玉山神學院林道生老師共同至花蓮及臺東進行田野調查,此爲當時留下的筆記。筆記的內容主要爲當時的行程及聯絡人,同時還有一些行程事後的檢討。
古典舞蹈裡的現代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刊在新象藝訊上「古典舞蹈裡的現代」文稿。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李哲洋舞蹈相關寫作的主要風格:用親近一般讀者的語言,結合了舞蹈基本知識介紹、舞團介紹以及表演評論,資訊豐富且易於閱讀。
1968.11.27李哲洋對「比較音樂學研究之成就與方法」的眉批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比較音樂學研究之成就與方法》一書書名頁的影本,旁邊寫有李哲洋先生的眉批:「把握、甚至成爲引導我的音樂生活的科學依據。李哲洋57.11.27于永和筆記」。而本書原書名爲《比較音樂學の業績と方法》,作者岸邊成雄則是呂炳川先生在日求學時的導師,譯者顏文雄則是1967年民歌採集運動西隊的成員。